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市场规模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 农副食品加工业市场需求分析
近年来,我国经济持续增长,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,为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。随着行业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,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市场规模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。
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市场规模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
(资料图片)
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,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,这为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。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带来了农副食品行业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,也促使我国农副产品加工业市场规模保持较高水平。
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《2022-2027年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预测报告》显示:
农副食品加工业市场需求分析
农副产品加工是农副产品产出以后,进入消费领域以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再制造活动。收购企业向生产者收购来的农副产品,大多数是未经加工的初级产品,不仅规格、质量很不一致,而且有的农副产品还含有大量的水分和杂质。为便于贮存、调运和销售,就必须通过初步加工来清除杂质、统一规格。特别是鲜活农副产品,只有经过初步加工才能防止霉变、死亡,保持其使用价值。农副产品加工按其生产性质不同,可分为简单加工和生产新产品加工两类。简单加工是指对农副产品进行挑选、分类、分等、干燥、整理和包装等活动,一般是结合农副产品的验收和保管业务进行的; 生产新产品加工是指为了适应生产或消费的需要,把收购来的农副产品作为原料,通过工业加工过程创造出新的产品,如轧花、榨油、畜禽屠宰等活动。这种加工活动,一般是由加工企业单独进行的。
农产品变为农副产品,必不可少的一步就是加工,可以说农副产品的加工技术直接关系着农副产品的质量高低。农副产品加工按对象可分为植物类加工(如小麦磨成面粉)、动物类加工(如植物油料加工)和微生物加工(如酿造发酵等)。目前,我国农产品产后产值与采收时自然产值之比仅为 0.38:1;产品加工多为粗加工、初级加工,且存在加工产业集中度低、起步晚、技术装备水平低、加工规模小等特点,距离国际较高水平的加工技术仍有一段距离。
我国农副食品加工行业的技术发展经历了手工制作、半机械化生产到现在的规模工业化生产三个阶段。近年来,国内农副食品加工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取得大幅度发展,并且运用了一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设备和工艺技术。在水产品加工、禽肉类加工方面引进和吸收了前沿技术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。受限于部分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的业务规模、成本负担能力、经营管理水平的异同,先进设备和生产工艺的应用未得到普遍推广,仅仅局限于部分行业内的头部企业。行业内龙头企业逐步加大技术研发,对人工操作环节进行技改和优化,制定标准化的操作流程,提高生产线的机械化与自动化水平,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品质的统一。
2022年,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,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。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,比上年名义增长5.0%。
按常住地分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83元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。
按收入来源分,2022年,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0590元,增长4.9%,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5.8%;人均经营净收入6175元,增长4.8%,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6.7%。
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, 带来农副食品行业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,也促使我国农副产品加工业市场规模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。
从总体上来看,农副食品加工行业的技术水平处于较为成熟阶段,随着产品品类的不断开发,加工工艺也在同步发展过程中,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。
从行业结构来看,农副食品加工行业的行业机构主要由原料及服务生产商、产品及服务集成商、设计规划商、行业产品与服务代理、行业的产品与服务经销商与消费者等组成。
农副产品供给包括对外贸易与自产两方面,受疫情影响,农副产品出口量明显减少,进口数量和金额呈现增长趋势;与此同时,国内粮食种植产量有所增长,粮食供给总量上升。突如其来的疫情,使粮食等大宗农副产品贸易链、供应链受到冲击,国际农副产品市场供给不确定性增加。
尽管农副产品消费弹性低,但突如其来的疫情依旧对其供应链上下游产生了不小影响,并最终使消费者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发生了改变。在后疫情时代,面对消费者更加多元化的需求,农副产品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纷纷行动起来,探索更多顺应市场发展的可能性。
本报告根据农副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,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审慎分析与预测,是农副产品加工行业企业、科研单位、销售企业、投资企业准确了解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态,把握市场机会,做出正确经营决策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。
了解更多行业数据详情,可以点击查阅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《2022-2027年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预测报告》。
标签: